Thursday, October 9, 2014

[转载分享]:成功的人不是自律,而是有好习惯

「我們的文化最流行的迷思之一是:自律。」-巴包達(Leo Babauta)
大家都認為,成功的人「嚴以律己」,過著「自律的生活」。其實這是謊言。

事實上,除了已有的紀律,我們不需要任何更多的紀律。我們只需要稍為把它引導和管理得更好就行。

和大部分人所相信的恰好相反,成功不是行為自律的馬拉松長跑。想要有所成就,不需要你時時當個自律的人,每一項行動都受過訓練,以及能用控制力去解決每一種狀況。成功其實是一場短距離賽跑──紀律只需要維持得夠久,足以養成習慣就行,然後由習慣接手,來個衝刺就可以。

如果我們知道需要做某件事,但現在還沒去做,我們往往會對自己說:「我需要更加自律。」事實上,我們需要的是養成做它的習慣。而且,我們只需要夠多的紀律,養成習慣就可以。

討論成功的時候,「紀律」和「習慣」最後一定交會。雖然意義各不相同,它們卻強而有力地結合起來,成為成就的基礎──經常去做某件事情,直到它經常為你效力為止。當你嚴以律己,本質上是在訓練自己以特定的方式行動。只要維持夠長的時間,它就會成為例行作業──換句話說,成為一種習慣。因此,當你見到有人看起來像是「自律」的人,其實你看到的是已經在生活中養成某些習慣的人。這使他們看起來像是「自律」,其實不然。沒有一個人是這樣。

再說,有誰想要這樣?一想到你的每一個行為,都要靠訓練去塑造和維持,聽起來就非常不可能,也極為無趣。大部分人最後都會作成這樣的結論,卻覺得似乎別無他法,只好加倍努力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,或者悄悄放棄努力。這一來,挫折與日俱增,最後意氣消沉。

你不需要自律才能成功。事實上,不如你所想的那麼自律,你也能成功,理由很簡單:成功是指做對的事,不是把每一件事都做對。

成功的祕訣,在於選對習慣,並以夠多的自律,養成習慣就可以,就是這麼簡單。這就是你所需要的自律。當這種習慣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,你看起來就會像個自律的人,但你不是。你這個人,只不過是某樣事情經常在為你效力,因為你不斷在做那件事。你會成為使用選擇性自律,養成強而有力習慣的人。


選擇性自律造就泳將

奧運游泳選手菲爾普斯(Michael Phelps)是選擇性自律的好例子。小時候,他被診斷出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ADHD),幼稚園老師告訴他媽媽:「菲爾普斯沒辦法坐著不動,安靜不下來。……他缺乏天分。令郎永遠無法專注於任何事情。」十一歲之後,他的教練鮑曼(Bob Bowman)表示,菲爾普斯上游泳課時,常因為搗蛋,被救生員叫上池邊。長大成人後,他依然三不五時行為不檢。

可是他創下數十項世界紀錄。二○○四年,他在雅典奧運贏得六面金牌和兩面銅牌,接著在二○○八年的北京奧運會,寫下勇奪八面金牌的新紀錄,超越傳奇色彩濃厚的施皮茨(Mark Spitz)。他的十八面金牌,締造任何運動項目奧運會選手的紀錄。在他摘下泳鏡退休之前,二○一二年的倫敦奧運會,他得到的獎牌,使他的總獎牌數增為二十二面,成為有史以來任何運動項目得獎最多的奧運會選手。一位記者談起菲爾普斯說:「如果他是個國家,那麼前三次奧運會中,他排名第十二。」他的母親現在說:「菲爾普斯能夠那麼專注,令我驚訝不已。」鮑曼稱這為「他的最強特質」。這種事情是怎麼發生的?「永遠無法專注於任何事情」的這個男孩,怎能有那麼大的成就?


菲爾普斯成了選擇性自律的人。

從十四歲起,一直到北京奧運會,菲爾普斯每個星期受訓七天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。他想過,連星期日也受訓,便比對手多了五十二個受訓日。他每天高達六個小時泡在水裡。「疏導發洩他的精力,是他的強項之一,」鮑曼說。雖然有點過度簡化,但這麼說並不誇張:菲爾普斯將他全部的精力疏導到一種紀律,進而養成一種習慣──每天游泳。

從培養正確的習慣而得到的報酬十分明顯。它會使你獲得一直在尋求的成功。但令人驚歎的意外收穫──它也簡化你的生活──有時會被人忽視。你的生活變得更加清楚,不再那麼複雜,因為你知道自己必須做好什麼事情,也知道不必做好什麼事情。事實上,只要在正確的習慣上嚴以律己,其他的領域就不必那麼自律。當你做對的事,就能將自己解放出來,不必苦苦監視每一樣事情。

菲爾普斯找到他的甜區(sweet spot;譯註:指最能發揮所長之處)是在游泳池。嚴以律己去做這件事,一段時間下來,便成為改變他人生的習慣。


六十六天到達甜區 

總而言之,你必須經由自律而養成習慣。老實說,大部分人絕對不會真的想談這些。這怎能怪他們呢?我也不想談。想起這些字眼,我們腦海中浮起的畫面,是非常吃力和令人不快。光看這些字眼,就覺得好累。但也有好消息要告訴你。

正確的自律對我們大有幫助,而且習慣只有在一開始的時候比較費力。一段時間之後,你所追求的習慣,就會愈來愈容易維持。

真的是這樣。維持習慣所需的精力和努力,遠低於一開始的時候。忍耐自律夠長的時間,把它化為一種習慣,旅程給人的感覺就會很不一樣。鎖定一種習慣,讓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,你就不必那麼大費周章,才能有效執行例行作業。於是苦差事成了習慣,而習慣又會使苦差事做起來得心應手。 

那麼,你必須維持自律多長的時間?倫敦大學學院(University College of London)的研究人員有答案。二○○九年,他們問了這個問題: 養成新習慣需要多長的時間?他們要知道的是,到了什麼時候,一種新行為會自然而然出現或者根深蒂固。

受測者的表現到了功率曲線(power curve)的九五%,而且維持這個水準所需投入的努力,低到和將來一樣時,此時便出現「自動節律感」(automaticity)。他們請學生訂定運動和節食目標一段期間,並且監控他們的進度。結果顯示,養成新習慣平均需要六十六天,整個範圍是十八到二百五十四天,但六十六天代表甜區──比較容易的行為平均所花時間較少,困難的行為則花較長的時間。自助組織通常表示,只要二十一天就能改變行為,但科學現在無法支持這種說法。養成正確的習慣需要花點時間,因此不要太早放棄。決定什麼習慣是正確的之後,接著給自己需要的所有時間,並且運用你所能展現的自律去培養它。 

澳洲的研究工作者歐頓(Megan Oaten)和鄭肯(Ken Cheng)甚至找到證據,證實養成好習慣會有光環效應。

他們所做的研究顯示,成功養成某種正面習慣的學生,表示他們的壓力較低、衝動性支出較少、飲食習慣較好、少喝酒、抽菸和喝咖啡、看電視的時間減少,甚至髒盤子也比較少。維持自律的時間夠長,而養成一種習慣,不只那種習慣做起來更加容易,其他事情也一樣更容易上手。這是為什麼擁有正確習慣的人,表現似乎優於他人的原因。他們經常做最重要的事,因此其他每一件事做起來更為容易。


大觀念
一、別做自律的人。要當個擁有力量強大習慣的人,並以選擇性自律去養成它們。
二、一次養成一種習慣。成功是循序漸進的,不是齊頭並進的。沒有人能夠真的自律,一次養成一種以上的力量強大新習慣。極為成功的人,根本不是超人;他們只是運用選擇性自律,培養少數一些重要的習慣。總之,一次養成一種習慣,持續不輟。
三、給每一種習慣夠長的時間。維持自律夠長的時間,讓它成為例行作業。習慣平均需要六十六天才能養成。一旦某種習慣穩固建立,就能藉那種習慣更上一層樓,而如果合適的話,再去培養另一種習慣。

如果因為你重複做某件事而有所成,那麼成就並非來自你所採取的行動,而是來自你融入生活中的某種習慣。你不必刻意尋找成功。運用選擇性自律的力量,養成正確的習慣,不同凡響的成果自然會找上門來。(陳若雲 整理)

资料来自这里